智能設備新方向-醫用可穿戴設備市場發展簡析
近兩年,醫用可穿戴設備市場發展迅猛,2015年市場體量剛過12億,到2018年已經增長至71億,增幅達6倍之多。據專家預測,在2020年,國內醫用可穿戴設備將突破122億元。5年間10倍增長,找對了路的可穿戴設備前景一片大好。
可穿戴設備,多數人第一印象就是各種智能手環。早在2014年,主打“健身”系列的可穿戴設備驟然興起,智能手環、智能手表泛濫街頭。戴上這樣智能化的設備,仿佛自己就是新時代的弄潮兒,健康、時尚、前衛全在手腕上展現,整個人活力倍增。然而,這股熱潮沒多久就消停了,絕大多數智能穿戴設備都被束之高閣。原因很簡單,就是因為不好用。
原先的可穿戴設備不好用,大抵有這么幾種情況:不夠智能、功能雞肋、價格高昂、穿戴不適、監測失準、續航不足等等。可筆者認為,導致用戶黏性差的最根本原因,是當年可穿戴設備定位“跑偏了”,不是人們的剛需。而現在,人口老齡化加劇,對智能、便攜、精準的醫療設備需求越來越強烈,可穿戴設備才算是迎來新春天。從健身過度到醫療,從興趣過渡到剛需,從偽智能過渡到硬核科技,醫用可穿戴設備的崛起是可以預見的。
為什么入局醫療,可穿戴設備就是“找對路”呢?毫無疑問,許多慢病管理、孕期監測是離不開醫用可穿戴設備的。慢病患者需要長時間觀察病情,視情況制定治療方案。如果安排專人看護,這需要耗費醫務人員很多精力,且無法最大化醫療資源配置。因此,用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,可以幫助醫務人員節省時間和精力,患者行動自由度也更高。而孕婦多行動不便,做一趟檢查相對麻煩,且伴隨一定風險,所以使用可穿戴設備監測各項身體指數,安全又放心。另外,在一些重大疾病生命水平的實時監測上,醫用可穿戴設備也是剛需。
不僅如此,互聯網、物聯網的高速發展,數據的互通互聯,利用率大增,也是醫用可穿戴設備乘勢而起的契機。新型穿戴式醫療設備成為政府的一大發展戰略,許多有利政策的頒布,都為醫用可穿戴設備鋪平了道路。
現在醫用可穿戴設備市場上大抵呈現兩種商業模式,一種是2B模式,一種是2C模式。走2B模式的公司,需要具備醫療器械證,可以攜手大型三甲醫院合作研發可穿戴設備,建立數據連接。患者過往的檢查報告會收錄在云端,醫院可以直接調用查看,無需再次檢查,節省了時間的同時,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。在一些增值服務中,公司可以與院方和其他醫療領域企業合作,在預約、保險、配藥、體檢等方面為患者提供服務。在這種模式下,需要考慮的是智能硬件的技術優勢、醫療渠道的優勢,以及大量付費用戶進入醫保的問題。而走2C模式的,則勝在互聯網優勢,適合非醫療專業背景的創業者。一般是在互聯網平臺上直接2C銷售給用戶,提供健康咨詢服務,可以與春雨醫生、平安好醫生等移動醫療平臺合作,或者使用AI人工智能進行用戶問題解答。該模式靈活度高,不僅可以和保險、藥物、體檢等醫療領域相關企業合作,還可以開發電商平臺,連接美容機構、健身房、餐飲等品牌,進行多領域整合銷售。
如果說“健身系”可穿戴設備買的是對健康生活的向往,那么“醫療系”可穿戴設備買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健康保障。照此趨勢發展,未來醫用可穿戴設備還會有更多可能,實現更多幫助人們提升健康水平、保障生命安全的功能。
相關資訊
同類文章排行
- 華為WATCH GT3和 GT Runner正式亮相
- 全面無短板旗艦手表——OPPO Watch 2
- 新品 與眾不同的華為VR Glass 6DoF 游戲套裝
- 華為智能眼鏡將價格打了下來了
- 新款小米Watch S1智能手表,把各項配置都拉滿了
- 與眾不同的華為VR Glass 6DoF 游戲套裝
- 當前智能穿戴設備觸控市場面臨哪些難題?
- P30按摩坐墊,隨處可用的坐姿小幫手,還能按摩熱敷
- 華為P50寶盒,女性用戶最愛?
- 新款智慧新品:Watch D 血壓記錄儀